前言
在考研的道路上,我视其为一项持久战,亦是一段个人精神的修炼之旅。在这漫长的旅程中,坚守初心是最大的动力,而有计划、有策略的坚持则是取胜的关键。不论是为了学术深造,还是为了就业打下基础;不论是初次参加考试,还是屡败屡战;明智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都能让人生无憾。
在此,我愿分享我的个人心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愿大家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在坚持中不断前行,待到春暖花开时,终将收获硕果。
我的初试成绩并不算突出,两门专业课成绩在120分以上,英语60分左右,政治成绩稍低,但总体分数尚可。这主要是因为各科成绩相对均衡,虽无高分,亦无明显短板。因此,我的建议是查漏补缺,比如英语的学习应尽早开始,因为短板往往比长处更容易提升。但切记不可偏重某一门课程,忽视其他,应根据自身情况,为每门课程设定目标分数,制定月、周、日计划。考研是一场综合素质的较量,先把容易得分的项目拿下,再努力攻克难点,结果都不会太差。
(一)我的学习经历
我从2021年1月开始准备考研,报名了英语和政治的系统班,跟随系统班的步伐学习两门公共课。2月份,我确定了报考东华大学,期间虽有人劝我更换学校,自己也一度动摇,但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听从内心的选择,报考东华。有时候,即使面对建议,我们也要敢于听从内心的真实想法,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份勇气和执着同样重要。专业课方面,我报名了鱼计划的线上班和冲刺班,暑期还请了学校里的老师辅导素描基础。专业课开始较晚,7月份才开始,基础薄弱,因此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如果大家的基础也和我一样薄弱,建议尽早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二)我的每日学习
1.每天的生活规律是图书馆-食堂-寝室,除了上课、吃饭和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学习。
2.卸载了游戏、漫画等娱乐应用,考研期间没有出去玩过。
3.每天背诵单词,学习一句长难句。
4.关注了许多设计类公众号,每天利用碎片时间阅读。
5.坚持是成功的希望,这句话给了我巨大的动力,我几乎每天都会默念一遍。
6.每天午饭后,会在桌子上午休二十分钟。
二、政治的学习
考研政治的分数一般集中在60-80分,超过80分或低于60分的情况较少。政治具有一定的玄学性质,并不是开始得越早分数就越高,我是一月份开始学习政治的,但巩固效果不佳,学完后很快就忘记了。建议从7月份开始学习,不宜过早或过晚,后期背诵内容过多,大脑难以承受。
肖秀荣的1000题和肖四肖八是必备的。
推荐的考研政治大咖有:肖秀荣、徐涛、腿姐(无论选择哪一位,都不会出错。)
三、英语的学习
(一)单词
1.背单词
单词是基础中的基础,至关重要,每天都必须记单词,不可间断。我是在1月初开始背单词的,跟随课程,使用词根词缀记忆法,系统地学习了核心词汇和重点单词的用法、搭配。也可以搭配词汇书,例如红宝书、恋练有词、绿宝书。
ps:真题中的高频词、词组和搭配都很重要,在阅读中记忆单词往往能记得更深刻。
2.后期对付顽固单词的方法,早上用APP背单词时,难以记住的单词我会写在草稿纸上,只写英文,中午吃完饭回来复盘,看着单词想意思,没想起来的圈出来再复盘,想起来的划掉,晚饭回来再次复盘,想起来的划掉,每日重复以上操作。
3.对于易混单词
我会将容易混淆的单词分组,把自己会混淆的单词写在一起,注明不同点、用法以及搭配,主动去分辨不同之处。如果是两个单词的混淆,倾向于记住其中一个,另一个也就记住了。
ps:背单词只背意思远远不够的,单词的用法和搭配也很重要,在帮助理解句子时起到大作用。
(二)阅读
1.如何吃透阅读真题(精翻)
阅读方面,我看的是唐迟的阅读的逻辑。英语一和英语二近十年的真题我都做了,但没有全部进行精翻。错的比较多的,文章比较典型的,我会精翻,是在听完阅读课后进行的。精翻是笔译每句话(后期时间不够就口译),不仅每句都要理解,对于文章脉络、结构、段落主旨也会进行分析。精翻真的有用,不管是对单词的记忆、词组的用法、文章的理解还是翻译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英语能力是整体上升的,尤其对翻译能力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往往在学好阅读的同时,翻译、完型、新题型也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精翻一篇文章要很久,1-2小时是正常的,但真的值得,不用精翻太多,挑出4-6篇典型的进行精翻就可以,“质”的重要性往往是大于“量”的。
精翻还要弄清楚题目和选项与文章之间的联系。对的题目为什么对,错题为什么错,如果改成什么样就对了,这些都要能说出来,可以尝试说给身边同学听,如果同学能听懂,那你就真的掌握到位了。
2.做题顺序和题型
阅读题目的顺序是按照文章段落顺序来的,因此可以快速将每道题目定位至目标段落。
做题顺序为:题目-对应文章段落-核心句-选项
题型有例证题、细节题、词汇题、态度题、主旨题等。不同的题型有相应的解决办法,例证题的答案往往在例子前面的总结句,细节题则要前后找答案,词汇题更多的看理解,态度题则要注意主体,作者的态度还是他人的态度,主旨题往往是最后一个问题,用排除法做正确率会高一些。
这些题型的具体做法还是要去听课,结合课程内容,先学会做题的方法再去练习体会。因为我报了系统班,我的阅读是听王琢老师和陈仲恺老师的阅读课,但我认为不管是哪位名师的课程或方法,学会方法和练习是同样重要的,练习能巩固方法,方法则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练习,在好的方法与有效的练习的共同促进下,做题的正确率才能稳步上升。
3.关于长难句
我没有系统学习语法,学习语法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如果能够理解句子,其实语法本身不是很重要。因此我一直关注的是长难句的练习,我几乎每天都会进行长难句的分析与练习,系统班里有王琢老师的长难句课程。
此外,我了解到田静老师的长难句也讲得很好,大家感兴趣可以试试。
4.关于阅读是题本位还是文本位
题本位还是文本位,这实质上是注意力的差异。很多同学把注意力放在题目上,少量同学则把注意力放在文章上。借用陈仲凯老师的话“你把注意力放在文章上,题目做对是水到渠成。你把注意力放在题目上,文章未必能读懂,因为题目没涉及的句子和段落你都没去学习。”因此,不管是平时做题还是精读文章,可以从文本位出发,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文章本身,分析文章脉络,理解作者思路,对于题目则更多地去思考出题人的想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作答。
在阅读真题的过程中,我坚信质胜于量。即便后期做不完十年的真题,也不宜盲目刷题。挑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深入翻译,先掌握文章类型和出题逻辑,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刷题,这样或许能更高效。
关于作文,我选择了跟随张爽老师和石雷鹏老师的指导。小作文主要学习张爽老师的方法,她的句子更优美;而石雷鹏老师的句子更贴近生活,适合基础较差的同学。我的大作文则是结合两位老师提供的模板和自己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模板。但模板只是基础,必须通过真题练习,AI批改,才能真正掌握。
关注石雷鹏老师,阅读他的作文,尝试中英文互译和背诵,逐步提高。
作文背诵虽然重要,是打基础,但考研更注重输出能力,因此作文必须落实到笔头,独立完成,而不是单纯的默写,而是根据所学内容,结合题目主题独立完成。
关于小三门:
1.新题型:新题型对我来说和阅读一样,同样重要且容易得分,千万不能放弃,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在真题中练习。
2.翻译:英语一的翻译我用的时间很少,也没有刻意练习,基本上是依靠阅读精翻的经验。英语二的翻译分值较大,容易得分,一定要练习。
3.完型:我对完型的练习也不多,每题0.5分,我觉得不太值得投入太多时间,所以在做题时一般放在最后。这次考试我时间不够,完型全部填了一个答案。但大家不要学我,如果时间充足,还是要认真对待。
关于设计理论:
我报名了鱼计划线上班和考前线下冲刺班进行设计理论学习。我是七月份才开始学习设计理论的,相对较晚,希望大家能尽早开始。以下是我从理论背诵、案例积累、论文撰写三个方面分享一些经验。
参考书目:《艺术设计概论》李砚祖
(一)理论背诵:由于开始得较晚,背诵得也不是很熟练,所以在后期大家背诵政治时,我还在持续背诵理论,默写理论。因此,理论的背诵越早开始越好,多背几遍是没有错的。书本上勾画的所有知识点必须背诵。简答论述可用到的知识点需要多读,理解并运用。而选择填空的内容要能一字不差地背写下来,顺序也很重要,尽量不要出错。理解意思,找到逻辑后,用挖空的方式背诵。有些空容易混淆,需要反复理解记忆。对我来说,死记硬背比较困难,我需要理解背诵,通读书本后再进行背诵。挖空背诵的方式对应对填空题非常有效。
(二)案例积累:案例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尽量选择具有特点的、与当下热点相关的、典型的、自己专业方向的案例,多备几个。
案例的来源:可以是知网,设计类公众号、微博等,我的案例主要来自公众号。
案例的运用:案例是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让我们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在简明的观点后紧跟一个与观点相符的案例,最后再次点出观点,就是一段比较丰富的内容了。
需要注意的是,观点与案例必须相契合,或者说,案例必须符合观点。例如,“新技术助力低碳环保”的观点,需要一个拥有新技术且低碳的案例来佐证,少了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用来佐证这个观点。有的案例可以佐证多个观点,在实际运用时,多灵活变换,与自己提出的观点相符是最重要的。
关于设计素描:
我的设计素描并不好,只能通过多练习来提高。暑期我跟随老师学习了一些基本功,但掌握得并不扎实,还是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线下班练习。
我报名了线上素描课程,跟随老师学习了不少内容,最重要的是框架确定下来了,对素描的基础知识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由于练习得太少,绘画速度特别慢,积累的物品也少,在线下冲刺班的时候压力非常大,刚开始内心很崩溃,焦虑到吃不下东西……种种经历下,我得出的血泪结论就是:平时的物品积累、框架练习以及后期三小时卡时间训练非常非常重要。
1.物品积累:生活类物品的积累,可以去小红书、花瓣、微博、bilibili等软件寻找素描素材。可以根据不同场景将素材分类,例如厨房、卫生间、餐桌、写字台等。物体的造型特征、黑白灰构成、装饰细节以及投影样式都是值得记忆背诵的点。
2.框架练习:形成自己的空间框架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完成场景素描的绘画,对于框架的黑白灰构成、实用性以及对不同场景或时刻下需要进行的调整都要反复练习琢磨,平时积累物品的时候也可以放在场景中练习。摆放物体的时候要注意空间的层次性、高低错落、遮挡关系以及黑白灰布局。
3.卡时间训练:因为我基础不扎实,三小时的默写还是比较紧张的,经过冲刺班的高强度练习后,我才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对于和我一样基础不牢实的同学而言,后期的卡时间训练非常重要,需要多多练习。
关于结语:
备考东华的时候,前期我比较有信心也比较乐观,后期意识到考试越来越接近,而自己准备不充分时,焦虑和压力逐渐上升,好在一直坚定地学习,没有放弃。事实上,大家在学习过程中适度焦虑是正常的,不必过度紧张,实在学不进去的时候可以放松休息一下,但不可放弃,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
东华大学2023研究生分数线:经济学分数线372分,材料与化工分数线326分,新闻与传播分数线389分,翻译分数线390分,资源与环境分数线306分。
东华大学详细介绍如下:
东华大学(Donghua University),地处中国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2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1951年建校,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8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上海东华大学考研难度比较大。
位于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东华大学,是一所备受瞩目的211工程重点高校。每年的考研季,该校吸引了大量考生报名,竞争激烈。尤其是该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报考与录取的比例高达11:1;公共管理专业则是12:1;艺术学理论专业报名录取比也达到了10:1,其他一些热门专业报录比更是低至7:1。
想要成功跨入东华大学热门专业的研究生行列,实非易事。
关于重点学科:
东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起初仅培养4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已拥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其中,1个学科被评为A+等级,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的行列。
学校设有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个上海高校Ⅰ类高峰学科。全校硕士研究生共有6627人,博士研究生1265人。自新世纪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9项。
以上信息参考自百度百科-东华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