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位于繁华的经济文化中心——常州,是一所充满活力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1978年创立的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1980年,在江苏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学校更名为常州职业大学。随后,在198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定名为常州工业技术学院。2000年,常州工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成功升格为本科教育层次的常州工学院。2003年,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入,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教育体系。
学校拥有江苏省数字化电化学加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企业新能源产业公共技术平台,以及6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与5家企业合作共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此外,学校还建设了集研发、生产和实践为一体的常州市科技孵化基地——常州科技产业园。30多年的发展历程,使常州工学院在工科领域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理、管、经、文、教、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
截至2023年8月3日,根据爱扬教育网的资料显示,常州工学院尚未设立硕士点。学校曾计划于2023年底实现申硕目标,目标学科为能源动力和土木水利。这表明,常州工学院在向大学层次提升的道路上,仍需付出长期的努力。
作为一所二本院校,常州工学院虽未设考研点,但其教育质量和学术研究却在不断提升。学校是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也是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培育院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以及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近1300亩,设有辽河路校区、巫山路校区、会馆浜路继续教育学院和长江路科技产业园。目前拥有18个教学单位,5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1.5万人。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139人,其中专任教师785人,包括25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52名高级职称教师和5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此外,学校还拥有一批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和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113人次。
以上信息,源自百度百科——常州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