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业课难度较高,通常得分不会超过120分,及格率大约维持在15%左右。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分数不高并不代表考生水平不佳,主要是因为试题难度较大,对于那些需要多次考试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专业课的学习中。
2. 公共课成绩一般需达到300分左右才有较大的录取希望。
3. 考生背景需优越,通常要求来自985高校或部分知名财经院校,其他背景的学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歧视。
4. 复试主要考查对经济学的直觉,但很难掌握合适的尺度。
5. 一举通过考试的情况很少,多数学生需要经历三次或四次考试,要做好心理准备。
6. 专业课分数较低,甚至可能导致无法调剂成功。
什么是自主减排?
自主减排是指个人或企业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为了抵消自己的生活或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自愿从自愿减排市场购买碳减排指标的行为。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经备案并在国家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简称为ccer。
什么是湖泊汇碳?
湖泊汇碳主要指森林、草原、湖泊等从空气中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碳汇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为自愿减排量(CCER),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用于抵消部分排放配额,抵消比例由国家碳交易的主管部门确定。
北大ccer是什么意思?
北大ccer指的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该中心的成立目的是汇聚各界资源,聚集一批优秀的经济学、管理学者,为北京大学的教学科研、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当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研究做出贡献。中心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研究的本土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在教学方面,中心按照国际一流大学的标准开设博士、硕士、本科生双学位和国际MBA课程,培养了大量的经济管理人才。博士硕士专业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等;经济学双学位(学士学位)和辅修招收北京大学非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和校外符合条件的其他学生。中心还与美国20余所大学联合举办北京大学国际MBA项目(英文简称为BiMBA),共同培养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在培训方面,中心设立培训项目,为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学培训师资,为新闻媒体培训财经记者,为国内外企业和其他机构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
在学术交流方面,除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外,中心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政要、企业家等来中心讲学和访问。定期举办“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金融论坛”、“BiMBA讲座”等系列讲座;不定期主办或与国内外其他机构合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以加强学术交流和提高研究水平或对国内外重大政策问题进行讨论。中心还设立客座研究项目,每年邀请国内外经济学者到中心进行短期客座研究。
整体来说,考研过程都不容易,但感觉经济学院相对容易一些。附上一篇经验分享供你参考。
北大经济学院考研经验谈
在我看来,考入北大经济学院的学生要么智商高,要么勤奋刻苦。天才也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成就的。事实上,北大考研中有很多学习刻苦的学生,他们常常从早学到晚,有时甚至熬夜学习。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只会适得其反。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因此,大家一定要冷静思考是否选择报考经济学院,下定决心后就要有信心,除了信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和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样才有可能成功考入经济学院!
饮水思源,在此我分享自己的专业课复习经验,供大家参考,具体取舍还需大家根据自身情况决定。
一、初试
1. 政治:
成绩公布后,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竟然考了80多分。因为我对政治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能过线就不错了。没想到竟然能拿到这么高的分数,确实有点出乎意料。我从十月初开始看考试中心出的《大纲解析》,前辈们说考政治的话,知识点一定要烂熟于心,背诵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我开始想找出一些重点内容来背诵,但后来发现每个知识点似乎都能成为重点,自己无法把握,于是也就放弃了背诵。到了十一月,书还没看完,开始有点着急烦躁,如果因为单科不过线而失败,那真是个悲剧。经同学介绍,我报名了凯程飞翔考研班,初衷也就是为了求个心理安慰。但实际上,我在茫茫题海战术中,漫漫背书战术中得到了一点启发。按照老师的要求,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决心,不管题怎么出,我就围绕相应的几句话展开。总之不能空着,也不能答题离题万里。我们都知道有些题目,自己没看明白,抓不住到底应该写哪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把一些自己认为相应的知识点都答上。当然,这个方法对我这种人来说可能适用,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
2. 英语:
暑假前没有专门抽出时间去准备英语,可能是因为自认为英语还不错吧。就是利用选修课课间在底下背背英语考研大纲的单词。然后暑假时买了本《阅读220篇》,坚持每天都做几篇,也没有硬性要求自己,主要是为了找找做题的感觉。不过,按照飞翔考研班老师的要求,开始做近十年的英语真题。当时据说只要把考研真题吃透,英语就不用担心了。当然,事实证明,我在英语上也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每套试卷按照正常的考试来做,做完后自己花三个小时去分析去揣摩,然后把自己不会的单词查出来做笔记。考研班里提供了系统而且完善的各种内部辅导资料以及英语模板,为我以后的复习准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然后根据练习题的结果,老师的跟踪反馈信息,指出我的弱点&不足,让我能够及时地调整方向。一月份又把真题看了一遍,考试前把作文模板背了一遍。
3. 数学:
数学准备得比较早,三月初到五月末,把同济版《高数》上下册、高教版《线代》、浙大版《概率》的书过了一遍,然后书上的习题以及课后的练习题都做了一遍。7月末开始做《复习全书》,每天坚持一定量练习,当时我也就二十几页吧,每个题都认真思考认真去做,做完一遍又接着把自己认为自己这块还比较薄弱的知识点做了第二遍,九月中旬结束第二遍。十月份做了考试中心的《大纲解析》。十一月到十二月十几号做了《六百六十题》,然后做了《四百题》以及历年的真题,《四百题》和真题都是按照辅导班老师的要求根据正式考试的安排来练习的,主要是为了锻炼自己的临场感觉。《六百六十题》先按填空选择题用蒙猜法做,对答案时按照解大题的步骤粗略写了过程。用二十几天把《复习全书》全部看了一遍。
4. 经济学:我主要参考了一下基本书。1)《现代观点》(2)曼昆《宏观经济学》(3)周惠中《微观经济学》(4)十八讲(5)《全球视角》(6)尼科尔森的微观(7)巴罗《宏观经济学》其中周惠中的《微观经济学》,言简意赅,行文流畅,而且语言非常诙谐幽默,让你在漫漫考研的路上感受到知识到来的力量。其中一些产品差异化的模型也写得十分经典,耐人寻味。《十八讲》我用了半个多月一边看书一边完成课后题练习,但是有些知识点内容还是没弄明白。微观以《现代观点》为主线,宏观以《宏观经济学》为主线,到了年底,完成巴罗书的第二遍和习题。宏观微观分别用了半个月进行总结。巴罗《宏观经济学》在考北大经济学的过程中在宏观方面的最大收获。在答题的时候,我把巴罗书中强调的时际替代、闲暇的价值等思想揉到曼昆书中所介绍的模型中用的。书上的重点难点,考的可能性多大,一方面吸纳了王哲老师给我的建议,一方面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做了标记,感觉不懂的就多看了几遍。这一点的取舍希望大家能自己斟酌。
二、复试
考完初试的每一天,我都在论坛和bbs上频繁地发表帖子,焦急地等待着成绩的揭晓。当初试成绩终于公布的那天,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我立刻投入到个人陈述等材料的准备中,并请教了凯程的王老师给予指导,还特地请老师帮忙进行了一次模拟面试。在这期间,我再次重温了《现代观点》,而听力方面,我主要是为了提升感觉,特意做了几套雅思题目进行练习。复试的过程非常有趣,尽管一开始有些紧张,但随后我便逐渐放松,心想,做到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不就是老师们最希望看到的吗?
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不断追求的更好!愿所有怀揣着对北大经济学热忱的考研学子们共勉!让我们因为对梦想的坚持,相聚在燕园这片热土上!期待在燕园与你们相见!加油!